
生態文明
首頁 > 經營發展 > 發展成就 > 生態文明
強化環境管理
公司始終堅持問題導向,著力解決當前環保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,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工作,扎實開展環保工作風險排查,進一步提升工作措施精準度,環保工作成效不斷顯現,環保指標繼續保持行業領先。
公司完善標準體系建設,編制《分散式風力發電機組》國家標準以及《風力發電機組電氣系統電磁兼容技術規范》等9 項行業技術標準,制定6 項企業技術標準,提升行業影響力和話語權。
公司不斷加強環保預警及應急機制建設工作,環保風險排查治理扎實有效,嚴格落實《重大突發事件綜合應急預案》,系統各單位定期開展日常演練,確保將突發環境事件可能帶來的風險降至最低。
調整能源結構
“十三五”期間,公司新能源開發能力穩步上升,累計建成投產新能源裝機1550 萬千瓦,約是“十二五”期間的1.4 倍,新能源在電力產業中的利潤貢獻由10% 提升至50%。
公司“兩線”“兩化”戰略布局加快落地,新能源發展創歷史最好水平。2020 年,公司新能源項目核準突破1300 萬千瓦、開工突破1000 萬千瓦、新增容量突破1000 萬千瓦, 項目核準、開工、新增容量突破“三個1000 萬”,超額完成年度任務,全年新增容量是“十三五”前四年的總和。
公司不斷加強新能源項目全過程管理,全年完成新能源項目投資決策147 項,共計1453 萬千瓦,其中核準563.51 萬千瓦、立項747.34 萬千瓦、終止前期項目86.1 萬千瓦,形成“儲備一批、開發一批”的良性滾動發展態勢,為新能源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。
基地項目取得實質進展,隴東能源基地配套特高壓工程列入國家能源局“十四五”規劃,322 萬千瓦新能源項目獲得核準
推進新能源生產運維平臺和新能源智慧運維中心建設,基本實現運行監視、生產監督、決策支持、生產報表等功能
節約資源能源
降低能源消耗
2020 年,公司供電煤耗完成295.34 克/ 千瓦時,同比降低2.21 克/ 千瓦時,廠用電率完成3.73%,同比下降0.05 個百分點。公司1000 兆瓦超超臨界、600 兆瓦超超臨界、600 兆瓦超臨界濕冷、600 兆瓦超臨界空冷等七個主力機型供電煤耗行業領先。
建設循環經濟
公司積極開展循環經濟建設,提升工業“三廢”、余熱余能的利用率,打造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的新模式。
開展清潔生產
打贏防污攻堅戰
公司強力推進源頭管控,編制《廢水排放控制指導意見》,并以此為依據,開展百余座電廠的廢水改造可研工作。
公司整體平均污染物排放濃度穩定保持超低排放水平,截至2020 年底,公司超低排放機組容量占比達到97%,完成“十三五”國家超低排放改造任務的113%?;痣姍C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煙塵三項污染物排放績效分別為0.072 克/ 千瓦時、0.139 克/ 千瓦時、0.010 克/ 千瓦時,較“十二五”末期分別降低73%、52%、84%,為國家建立世界上最清潔的煤電能源體系作出貢獻。公司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案例成功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《2010—2020 能源轉型創新白皮書》,是白皮書中唯一一項關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技術。
助力實現碳中和
公司制定《溫室氣體減排管理辦法》,建立碳排放三級管理體系,開發建設碳資產管理綜合信息平臺,進一步加強碳排放數據動態管理,試點碳交易地區14 家企業最長已連續7 年順利完成碳交易履約工作。2020 年,公司火電供電量碳排放強度約為830 克/ 千瓦時,較“十二五”末期降低36 克/ 千瓦時。
北京熱電廠和上海石洞口二廠開展燃燒后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示范
天津IGCC 開展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示范
自主研發出我國首套1000 噸/ 年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裝置,在長春熱電廠成功投運,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
提升環保意識
落實綠色辦公
公司通過一系列綠色辦公措施,引導員工從身邊小事做起,降低平日生活中的能源消耗,增強環保意識。傳播環保理念
嚴格控制空調溫度,推廣使用節能電器
規范公車使用,嚴控公務車購置和車輛燃油消耗
按需采購、領用辦公耗材,碳粉盒以舊換新,紙張雙面打印
大幅精簡會議、簡報,全面推廣視頻會議,減少差旅造成的能耗
推進信息化和無紙化辦公,通過建立內部局域網絡,減少打印紙張
保護生態環境
公司在電站建設中,綜合考慮發電、防洪、水土保持、水產養殖、旅游發展等方面的要求,落實項目建設環保措施,著力保護周邊環境和生物多樣性,實現項目開發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。
黃登水電站升魚機是國內第一個正式運行的升魚機,也是世界上提升高度最高的升魚機,對瀾滄江土著魚類保護具有顯著成效
雅江公司修建的華能雅江中游魚類增殖放流站連續6 年實現常態化增殖放流工作,累計增殖放流魚苗66 萬余尾
扎煤公司靈泉露天礦累計完成環境治理12.1 平方公里,全區域植被覆蓋率達到40.6%,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
伊敏露天礦累計綠化面積1.9 萬余畝,排土場復墾率98.56%,綠化率達96.82%,實現礦區與草原同綠、美麗與發展共贏的良好局面
高龍山風電場在施工期間采用“下邊坡零擾動”技術方案,最大限度維持下邊坡原有生態,保護當地自然景觀